Oct 10, 2011

雨娘的故事

十月初的氣候轉涼,細雨伴隨著晚風,常在夜裏淅瀝淅瀝地打在屋簷上。

當夜裏下起雨的時候,她總會想起外婆說的關於遇見雨娘的故事。

“我還記得那年我才18嵗,跟著哥哥兩個人,一大早,天還沒亮就摸黑到橡膠園去割膠。”外婆每次說起這個故事,總這麽開頭,搖著手裏的扇子,望著門外的藍天,她的花白發絲在風中微微飄動。

“我們兩個人各自拿著割膠刀,跟著一棵接著一棵地收集膠汁。”外婆說到這裡,總要指著門外對面就能見到的橡膠園:“就那麽大一片橡膠園啊,頭上戴著一盞燈,摸黑割膠。”

“然後我割著割著,竟然下起了雨。我趕忙跑啊跑去找遮蔽的地方,橡膠園裏黑漆漆的,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往那個方向跑著。

“跑了不久,我就突然見到前方有光,我趨前一看,竟是一個打著一把竹制的雨傘的女人,穿著簡樸的衣服,另一只手上挑著一盞燈籠。奇怪的是,雨下著,她那盞燈籠的燭火卻沒有被澆熄。但那也是我後來才想到的。

“那個女人像站在那裏等著我一樣,向我招手。她的臉上抹著厚厚的脂粉,嘴唇朱紅,雙眼炯炯有神,身上透著茉莉花露水的味道。

“‘你想要永遠保有美麗嗎?’她問我。我怕得直搖手。她只是笑笑,摸摸我的頭:‘美麗不會長存,好姑娘。’然後她搖著不熄的燈籠,輕輕地哼著歌兒走遠了。說也奇怪,她走了不久,雨就停了。那天被她摸過的頭髮,半生都保持烏黑亮麗。”

她總會纏著外婆,要她一次又一次地說那關於雨娘的故事。

外婆又會搖著那柄扇子,微微笑著說起故事:“我還記得那年我才18嵗,跟著哥哥兩個人,一大早,天還沒亮就摸黑到橡膠園去割膠。我們一棵一棵樹地割膠。然後突然雨下了起來,我慌忙找地方避雨,這時卻看到了前方一道光。那就是雨娘啊,她手上打著一把青色的雨傘,另一只手上拿著一根蠟燭,奇怪的是蠟燭沒有被風吹熄。”

“然後她叫了我的名字,我驚訝地停下腳步。雨娘輕巧地走到我面前,問我:‘你想要永遠保持窈窕的身段嗎?’我嚇得只能搖頭。她卻笑起來,拍拍我的肩膀:‘好姑娘,人的身體總會歸于塵土。’說完,她吹熄了手上的蠟燭,一陣黑暗,我伸手一碰,已經沒有人在那裏。”

“接著雨就停了,我的肩膀上還能聞到雨娘的玫瑰花露水的味道。從此我那個被拍過的肩膀就特別有力氣,另一邊肩膀背不起來的,這邊輕鬆地就背起來了。”

她會搖著外婆的手臂,一遍遍地要求:“外婆外婆,我要聼雨娘的故事。”

“雨娘,”外婆娓娓道來:“我遇到雨娘那年18嵗,和哥哥兩個人一大早摸黑到橡膠園割膠。我們各自戴著燈罩,去割膠。割才沒幾顆樹,雨就下起來了。我趕忙跑到邊上的小屋避雨,然後就見到了她,一個打著油紙做的雨傘的女人,手上提著一盞油燈。”

“她就站在小屋屋簷下,像是在等我。她望著我,我就這樣走了過去。她問我:‘你想要永遠保有年輕嗎?’我沒有答話,她又摸了摸我的臉龐,說:‘好姑娘,青春無法持久,只有智慧能永存。’說完,她轉身走入小屋内,我跟著她,走到門外,卻見小屋内一個人也沒有。這時候,雨也停了。”

“說也奇怪,我臉上的暗瘡疤痕接著就消失了,恢復了光滑的樣子,人人都稱奇。”

她想起最後一次拉著外婆的手,輕聲對外婆說:“外婆,再説一次關於雨娘的故事吧。”

外婆虛弱地拍著她的手:“18嵗那年,我和哥哥兩個人摸黑去割膠……”

“……雨娘轉入了橡膠樹的背後,然後就再也看不到她了。就在這時,雨突然就停了。”

“外婆,再説一次關於雨娘的故事吧。”她輕拍外婆的手,又説道。

外婆輕輕地勾起一抹虛弱的微笑:“見到雨娘那年,我18嵗。……”

“……雨娘就這樣消失在山頭邊,然後雨就不再下了。”

說著,外婆的眼緩緩地閉上了,陷入了沉沉的睡眠。

這夜,又飄起了雨。

她聼著淅瀝淅瀝的雨聲,想起了外婆說的關於遇見雨娘的故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放在後面的“前言”:

從小我就是個喜歡聼故事的孩子,長大以後還是喜歡聼關於60年代的城市、鄉村,那時候的車子、冰箱、馬路等等的故事。
只要肯用心去觀察,誠懇地詢問,處處都是故事。
正是因爲喜歡聼故事,所以我喜歡寫故事。
感謝在說故事中把我帶大的父母,他們瑰麗的青春,遙遠的60年代,在他們説來就像昨天才剛發生一樣。

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像在細數家珍一樣,把現在發生的事情,說成一個又一個故事,給一雙好奇的耳朵聆聽。

在此之外,寫這篇文章的另一個原因,是想寫下對於最近才拜看的Christopher Nolan執導的“記憶拼圖”(Memento)的敬意,主角那“短期記憶建立困難症”被詮釋得淋漓盡致。其中提到:“記憶並不可靠,記憶並不是完美的,不能被相信的。記憶能改變一間房子的形狀,能改變一輛車的顔色。而且記憶能被扭曲。記憶只是一種詮釋,不是一種記錄。”

於是,每一次提起同一件事情,我們的記憶或許都會改變其中一點小細節,因爲它並不是那麽完美的記錄方式。

所以,這就是這篇文章背後的一些想法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