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叉烧烧肉、云吞面、炒馃条、炒福建面、肉骨茶、梅菜扣肉的三层肥猪肉这些食物,我和它们的关系,仿如嫌弃穷酸男人然后到处寻找有金帅哥却落得伤痕累累,最后终于了解了穷酸男人的好:“原来还是你最好”的老套剧情一样。
小时候每次父母打包鸡饭给我,我都会郁郁寡欢,还会找机会丢掉烧鸡/白斩鸡(后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可以选择烧肉);肉骨茶我只吃豆腐卜喝汤,要我吃那猪肉好像要了我的命(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糯米鸡这道食物上,我小时候只吃光糯米,然后剩下一堆鸡/猪肉);同样的,我觉得三层肥猪肉软软的很恶心,如果不是被逼着吃我是不会自己夹来吃的。
而且幸运的是我妈对挑食这回事很开通,我们家小孩子不喜欢吃她也懒得煮。不过倒是我这个做小女儿身份对我最有用——什么不喜欢吃的,就丢给姐姐哥哥吃。
一直到了中学快毕业的时候我的口味还是很“美式快餐”的,喜欢吃汉堡包鱼柳包炸薯条猪扒汽水什么的(其实现在还对麦当劳汉堡王有好感),寿司也挺喜欢。
但是也不知道中学毕业,大学开始后我的舌头发生了什么变化,我对小时候敬而远之的“老式”市井中华料理渐生好感,很快地这种好感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跃升为迷恋。
前些天在报纸上看过梁文道先生的品位/味论,里面提到说品味有两种,一种是奢华品味,一种是必需品味。所谓奢华品味便是人有钱后,能选择的食物种类多了,尝试过的口味也多了,因此就对食物品质产生了挑剔的品味。而所谓必需品味便是比较中下阶层的人们,因为生活所需也因为生活所逼,所以只能选择吃一定的食物,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这些食物难吃,反而因为从小吃到大,是他们习惯的味道,依赖的味道,乃至变成一种市井品味。文中也提到说,很多上海的有钱人都是一夜间发迹的暴发户,他们的品味还不能立刻脱离必需品味,还喜欢吃油腻的市井食物,因此变成市井油腻食品如猪油捞饭出现在高级餐馆的现象。
我想,像叉烧烧肉、云吞面、炒馃条、炒福建面、肉骨茶、梅菜扣肉的三层肥猪肉这样的品味,就是梁先生说的必需品味吧。
因为这些,都是我从小时候便认识、闻过、尝过,身边的人们都在每天吃着的食物。
如果说为什么我会发觉原来还是它们最好,应该就是因为我逐渐有了怀念过去的时光的情愁吧。每次吃到这些老味道,就仿佛能重温一些很久以前吃过的时候的时光。那些日子比较单纯,人心比较纯朴,时间比较缓慢的时光。很多食物,都是因为吃的时候和一些温暖得很久以后还会怀念的朋友们一起,以至那些被分享的食物也变得更加地津津有味,而开始了往后追寻那个味道的旅程。
我的品味,或者是被吃的当儿身边的人的温暖所决定的吧。于是尔后,当时和大伙儿吃那种食物时的味道和感觉,就变成了我的思念。每一次吃到对味的美食,就好像当时的温暖回忆又涌上心头。
于是,现在的我觉得,叉烧烧肉、云吞面、炒馃条、炒福建面、肉骨茶、梅菜扣肉的三层肥猪肉这些食物,原来还是你最好。
2 comments:
我记得你很喜欢吃叉烧 哈哈!
哈哈~~烧肉也喜欢~~XD
Post a Comment